林辰 Buchi :從自由創作到臺灣吧,再到自由創作

從高中開始的拍片生活、成為 YouTuber 的心路歷程
臺灣吧|大抓周學院

臺灣吧|大抓周學院

2024年8月27日 上午 10:40

歷史人文

.

在林辰 Buchi 是臺灣吧的共同創辦人之一,也是許多人熟悉的影視創作者。作為一名YouTuber,他以幽默、誠懇的風格吸引了大量觀眾。然而,他對於這個身份卻一直保持著一份獨特的距離感。對於他而言,YouTuber這個標籤並不完全符合他對自己的定義。林辰坦言,他從高中時期開始接觸影片創作,起初僅僅出於興趣,卻不曾想過這個興趣會在日後成為他維持生計的工具。即便如此,他始終認為自己並非純粹為了賺錢而從事這個行業,而是將影片創作視為一種表達和探索的方式。

.

臺灣吧的創始人之一

.

林辰提到,他做很多事情並非出於主動選擇,而是基於一種「好像沒有不行」的心態去嘗試。這種隨遇而安的態度也影響了臺灣吧的誕生。當初 Hauer 在網路上看到林辰的影片後,對他的才華十分欣賞,於是主動聯繫他,提議一起創作內容。雖然林辰與 Hauer 完全不認識,但因為那支影片的爆紅以及 Hauer 所描述的合作構想,林辰覺得這似乎是一個值得一試的機會。

後來,林辰與 Hauer 、蕭宇辰、佳家這三位彼此熟識的朋友組成了臺灣吧的創辦團隊,形成了一個特別的合作組合。林辰以他獨特的才華,成功地融入了這個團隊,大家各司其職,共同創建了臺灣吧。

.

臺灣吧的初衷與十週年願景

.

主持人蕭宇辰提到臺灣吧創立之初,其實根本沒有成立臺灣吧的念頭,他們四人一開始只是想做一系列跟台灣史有關的影片,因而誕生的作品便是「動畫台灣史」,相信這也是許多人之於臺灣吧最熟悉跟經典的一個記憶。

林辰也分享了他做動畫臺灣史時的初衷,他提到,在非洲當志工時的經歷大大的影響了他。當時,他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交流,試圖向他們介紹臺灣。然而,他發現自己對臺灣歷史的認識過於片面,僅僅從1949年開始談起,這讓他意識到自己忽略了更為深遠的歷史背景,特別是原住民的歷史。這次經歷激發了林辰對歷史的深刻反思,也成為他後來參與創辦臺灣吧的動力之一。

.

林辰 (B):當時我在烏干達當志工,想多看看世界。那裡有兩個中國人和其他外國人,當我們談到臺灣和中國的關係時,我心裡有些謹慎,但還是依照我記得的歷史,從 1949 年開始介紹臺灣。

.

我當時覺得自己講得不錯,但回臺灣後,一個朋友問我:「你不是原住民嗎?」這讓我突然意識到,為什麼我這個土生土長的原住民,想到的卻是國民政府來臺後的歷史?這件事對我衝擊很大,也改變了我對歷史的看法。

.

主持人蕭宇辰(S):然後剛好我們找上他。

B:對就這麼剛好,在研究所時期發生這件事。

S:提到動畫臺灣史,今年是臺灣吧的第 9 週年,明年就要迎接 10 週年了。我們現在正在思考接下來的十年該如何前進。當初我們要解決的問題,與現在面臨的挑戰已經不一樣了。你剛才提到自己是原住民,這也讓我想到,現在的歷史敘事中,原住民的觀點越來越被重視,甚至在課本中,每個歷史時期都有原住民的章節。

.

隨著時間的推移,臺灣吧已經走過了將近十年的歷程。在這十年裡,臺灣吧的創辦團隊,不僅致力於動畫臺灣史的製作,還不斷思考如何以更全面的視角呈現臺灣的歷史與文化。隨著臺灣社會的變遷和多元化發展,未來的歷史敘事將面臨更多的挑戰。他們不僅要應對各種不同的觀點,還必須努力在多元的敘事中找到平衡點。

蕭宇辰表示,臺灣吧未來將會更加專注於如何將原住民視角納入主流的臺灣歷史敘事中。正如紐西蘭的歷史課本以原住民視角為核心進行整體闡述,希望臺灣吧能夠為臺灣創造出一個更加包容、多元的歷史敘事框架,讓更多人了解並尊重這片土地上的每一段歷史。

.

職業身份的認同與金錢方面的挑戰

.

當談到職業身份時,林辰坦言,比起 YouTuber 他更認為自己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他或許會自稱是 YouTuber ,但隨著社群平台的多樣化和他自身興趣的轉變,這個身份已經不再準確描述他的工作。YouTube 並不是他唯一的收入來源,甚至有段時間,它也不是主要的收入來源。因此,他開始思考,與其執著於「職業」這個概念,不如專注於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他認為,職業這個概念有時反而會讓人迷失,忽略了真正熱愛的事物。

這也引發了一個更深的問題,即如何在這個變動快速的社會中確保自己能靠興趣維生。林辰分享道,這與每個人的生活目標和慾望息息相關。有些人只需少量的開銷就能過得開心,而另一些人則追求更高的物質享受。然而,不管追求的是什麼,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慾望來源。林辰強調,在這個充滿競爭與誘惑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社交媒體上他人的成功所影響,甚至因此失去對自我需求的認知。因此,他認為,認識自己、了解真正讓自己快樂的事情,才是最基本且最重要的課題。

儘管如此,林辰也提醒,這樣的反思不應使我們偏離現實。無論是理財還是人生規劃,都應該建立在對自我的深刻認識之上,這也正是他一直試圖在各種教育課程中傳達的核心理念。

.

B:坦白說,我做這個節目,更多的是把它當成一個興趣,而不是職業。我是一個非常「不 YouTuber 」的 YouTuber 。現在有太多 YouTuber 非常認真,幾乎是 24 小時離不開手機,隨時在經營社群,但我不是這樣的人。我對於社群媒體並沒有太大的興趣,除非是有人催我,或者有人提醒我該發點什麼,否則我很難主動去經營這些平台。

比如說,我高中時就開始拍影片,到大學時就把影片丟上 YouTube。那時候,大概是 2008 年,我根本沒想過這會成為一個職業。我只是覺得能把影片放在一個無限容量的地方,感覺很爽。結果影片慢慢開始有人點閱,但我壓根不知道這代表什麼,直到某支影片爆紅,我才知道 YouTube 上還可以開啟盈利功能,還是觀眾提醒我說沒有廣告。

S:臺灣吧也很晚很晚才知道這件事,我們做的《動畫臺灣史》完全沒分到一毛錢,因為我們根本沒有開盈利。

B:只能說如果你要像我做的這麼不認真,還能活下來,應該是要有點幸運。

.

林辰的離開與臺灣吧的成熟

.

林辰的離開對於臺灣吧來說,無疑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作為其中一位共同創辦人,他的離開讓團隊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挑戰。蕭宇辰坦言,林辰的離開對他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這打擊並不僅僅來自於情感上的失落,更源於對未來的不確定感。他回憶道:「我過去的唯一工作經驗是當學校老師,我不需要擔心薪水問題,國家會自動支付。但當我們自己經營公司時,卻要自行負責薪水的支付,這種邏輯完全不一樣。」

然而,正是在這樣的挑戰下,他逐漸領悟到一個更深層次的道理:一個成熟的組織,應該能夠在制度的運行下,無論誰離開,都能繼續運作。林辰的離開,反而促使他更加專注於臺灣吧的組織管理,建立了一種更穩定、更自信的經營模式。他反思道:「如果我們讓這個組織非誰不可,那麼我們真的為這個社會留下了什麼呢?組織的運作應該是制度化的,即使創辦人之一離開,也應該有人能夠接替他的角色,繼續推動組織的發展。」

這段經歷也讓他在新員工加入時,與他們分享這種經營理念。他將臺灣吧比作一段伴侶關係,強調「在一起是因為彼此的目標一致,而分開則是因為目標不再一致」。這種開放的態度,不僅讓組織能夠接受變化,也讓那些曾經離開的夥伴能夠在找到新的共鳴後,再次回到臺灣吧的懷抱。

.

YouTuber 的生活,時代變遷帶來的挑戰

.

林辰談到,作為 YouTuber 的生活與收入來源,其實更多是依靠業配和副業來維持。這些副業通常與 YouTube 內容有些相關,但要成功並不容易。林辰將 YouTuber 比喻為Uber司機,認為這個職業的收入模式非常靈活,但也充滿了不確定性。YouTuber 必須時刻關注觀眾的需求,並不斷調整自己的創作內容,否則容易被市場淘汰。

隨著短影音的興起,YouTube 的長影片似乎面臨挑戰,但林辰認為,短影音和長影片各自有其存在的價值,不必互相排斥。他舉例說明,短影音可以迅速傳達資訊,而長影片則更適合深度內容。因此,他認為,無論是家長還是教育工作者,都應該理解這些平台的不同特性,而不應過度焦慮。他鼓勵年輕人勇於嘗試和探索,不要被既有的框架限制,並建議大家在尋找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時,要保持開放的態度。

.

➡FB 粉絲專頁

➡YouTube 頻道

圖片來源:林辰 Buchi  Facebook粉絲專頁

.

本文章摘錄自:2023 / 10 / 16 錄製的《聊聊教育吧》節目

完整節目內容在【大抓嗎】頻道:

EP166【這個怎麼講】YouTuber 是怎樣的職業+一點點臺灣吧&動畫臺灣史的開始 ft. 林辰

➡影片連結

文章標籤

# 歷史教育# YouTub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