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課怎麼誕生的?課程規劃師都在做什麼
去年開始籌備的《中小學生思辨課程》,今天終於全數完工!
身為這堂課的課程規劃師,最終品質確認時,內心是很感動的。
做這堂課的時候,我想起很多生命中的孩子。
「明明就不是這樣,可是⋯⋯」
「為什麼都要說『反正就是這樣,你長大就懂了』?」
有時候我覺得這些孩子很聰慧,有時候我心疼,有時候則覺得煩人(當我是那個被質疑的大人時)。
講不贏大人的懊喪,小小陳潔的心裡有很多妥協;實務教學不夠周到之處,大大陳潔心裡也有很多虧欠。
第一次和朱家安老師討論課綱的那天,有種被仙人打通任督二脈的感覺。
「因為人會在乎彼此的看法,所以很多討論都會被疊加得複雜。學會思辨很重要,但了解不是隨時需要發動這些論辯也很重要。」
我喜歡朱家安的觀點,他不會妖魔化和自己立場相反的人,而是盡力拆解論點、辨析溝通的目的。
在日趨分化的社會氛圍中,兩極人馬互相理解的可能性實在太低,妖魔化、弱智化對方很簡單,窩在同溫層很舒服,現實生活中何必交流觀點?
打開社群繼續用激化言論為自己充電就好。
生活很累,對社會失望的時候很多,我們都一樣。
但至少,當未來孩子們長大願意溝通,願意去傾聽理解對方看法的時候,我們能為他們準備好需要的思辨溝通工具。
從提問,到論證,最後到溝通的觀念與方法,是希望孩子走到課程終點時,能夠帶走的禮物(好多大人還在路上呢!)
製課的過程中,我的核心理念一直是:賺錢、行銷很重要,但做出對得起自己的品質,不管是知識梳理,還是影像呈現,都有那條不可以讓步的界線。
而在這份堅持中,支持著我的一直是對孩子的愛、對臺灣知識普及工作者們的尊敬,還有臺灣吧的團隊們。
謝謝朱家安老師,謝謝臺灣吧團隊,謝謝教育路上給我最大啟發的薇薇老師和蘇主任,謝謝一路上的孩子們。
如果你真的一路看到文章最後,不管是在教學現場的老師,還是希望能夠從最基礎輕鬆入門哲學思辨的人,都歡迎你參考看看《思辨溝通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