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不會教=學生學不好?讓大數據告訴你真相

校園禁手機?大數據下的好老師?憂鬱大學生?
臺灣吧|大抓周學院

臺灣吧|大抓周學院

2024年7月10日 上午 5:06

教育趨勢

在愈趨競爭激烈的教育環境中,如何提升學習成效,一直是家長和學校關注的焦點。臺灣吧執行長「蕭宇辰」在【教育大小事】單元中與聽眾分享三則教育時事,包含討論已久的校園手機問題、好老師與學習成效的關聯,以及當今教育體系下,學生們的心理健康狀況。

.
校園手機使用規範:禁用還是限用?

.

聯合國鼓吹校園內禁用手機,以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此舉也在台灣引起了討論,立法委員們在審議教育部預算時,提出了在校園內禁用手機的建議。

根據一項針對 2.8 萬名 18 至 24 歲青年的研究發現,現代年輕人的心理健康狀況較以往更糟糕,而過早接觸智慧型手機的兒童更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這些發現促使政策制定者重新審視現行的校園手機使用規範,並探討更嚴格的管理措施。然而,完全禁止手機使用的做法也引發了爭議,因為這可能限制學生的社交活動和數位學習的機會。

因此,如何在學習和科技使用之間找到平衡點,成為了當前教育界的重要課題。

.

學習成效與好老師:大數據揭示的教育真相

.

在提升學習成效的過程中,很多人會直覺地認為,老師教得好壞對學生的學習影響最大。然而,根據紐西蘭教育學者哈迪( Hardy )的研究,影響學習成效的關鍵因素其實並非單一老師的教學質量,而是整個學校的教學氛圍和老師之間的合作。

他的研究分析了超過 3 億名學生的數據,發現若是老師之間存在協作、積極的教學環境,更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果。

哈迪的研究指出,學校應該注重形塑教師合作的文化,而非僅僅關注個別老師的教學表現。當學校的教師能夠互相合作,共同探討教學方法並分享教學資源時,學生的整體學習成效才會顯著提高。此外,哈迪還強調,教育資源的分配應該更加均衡,避免過度依賴單一教師的能力,這樣才能真正提升教育品質。

在臺灣的教育現場,教師之間的協作風氣雖然有所改進,但仍需加強。

很多時候,教師們往往是各自為政,缺乏跨科合作的機會。這樣的現狀不僅增加了教師個人的壓力,也限制了學生獲取多元化知識的可能性。因此,理想的教育變革應該更加注重促進教師之間的合作,減少單打獨鬥的情況,從而營造更好的學習環境。

.
疫情影響下的心理健康:大專生的憂鬱傾向

.

新冠疫情對全球教育體系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因此變得更加突出。

根據 2023 年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的調查分析,發現大專生的壓力分別來自「時間管理困難」、「課業壓力」與「未來就業的擔憂」,其中大三、大四的學生普遍壓力最大。

對比疫情前後的數據可以發現,疫情前大專學生普遍是開心的,但在 2023 年的調查中,可以發現憂鬱傾向明顯增加。

過去的研究多將幸福感與憂鬱視為同一向度的兩個極端,但現代心理學認為,這兩者可以同時存在。也就是說,一個人可以同時感受到幸福和憂鬱,只是比例不同。因此,全面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並提供相應的支持和輔導,是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關鍵。

.
總結來說,提升教育質量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不僅僅是改善硬體設備,更重要的是營造積極的教學環境,促進教師之間的合作,並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提升學習成效,培養出更優秀的學生。

.

.
完整影片在【大抓嗎】頻道:

EP188【教育大小事】「老師會不會教」對學生的影響沒有想像中那麼大?看看教育大數據怎麼說!

➡影片連結

文章標籤

# 教育時事# 親子教育# 家庭教育# 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