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文章看不完?提升閱讀力的重要性與方法

與知名作家「朱宥勳」聊聊國中小學生的閱讀理解力
臺灣吧|大抓周學院

臺灣吧|大抓周學院

2024年7月5日 上午 3:39

語文閱讀理解

隨著課綱改版,考試的題幹也越來越長,常常發生題目看太久導致考卷寫不完、無法從冗長的題目中抓到重點,又或者是一看到超過 3 行的題目就失去耐心。

在這個越來越要求閱讀能力的時代,你的孩子是否依舊討厭閱讀呢?又或是即便孩子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後,閱讀能力卻沒有顯著提升呢?想改善這種問題就必須從孩子的日常著手。

本期「大抓嗎」節目圍繞著「閱讀理解」這一主題展開討論,並邀請知名作家朱宥勳分享他的教育見解,帶領讀者了解閱讀也要有「策略」,透過掌握閱讀理解的邏輯,讓讀書效率提升至新的層次。

閱讀理解的基礎

閱讀理解是任何進階學習的基礎。它不僅僅是將文字轉化為意義,更是透過分析與整理資訊,建構出一個完整的理解架構。透過學習閱讀理解的基礎,學生可以從簡單的資訊整理開始,逐步掌握更複雜的文本分析技巧。

例如,老師們經常提到朱自清的《背影》這篇經典文章。在這篇文章中,敘述父親買橘子的過程看似冗長,實際上每個細節都在刻畫父親的辛勞與愛心。老師會指導學生如何從看似繁瑣的描述中,提取出最重要的情節與情感表達。這樣的例子幫助學生理解,如何透過分析與整理資訊來建構完整的理解架構​​。

掌握「故事與關鍵字」的閱讀策略

在課程中,老師們經常提到一個關鍵概念:「故事與關鍵字」。這是一種幫助學生在閱讀時抓住核心資訊的方法。這種方法不僅適用於文學作品,對於任何需要深入理解的文本都同樣有效。

同樣以《背影》為例,若是把整篇文章以最簡略的方式呈現,就會變成:爸爸說要去買橘子,我不要他去,看著爸爸買橘子回來的背影,我感動得流淚。

省略原文中諸多的細節後,我們得以快速地抓到文章的關鍵人物、物品與情感,整篇文章的脈絡清晰的展於眼前,閱讀效率自然隨之提升。

閱讀量與閱讀深度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ZA),目的在評估十五歲青少年在閱讀、數理與科學領域的素養;過往臺灣的學生們,在數理上的通常都能拿到優異的成績,但在閱讀理解領域中,成績就不是那麼理想了。這顯示出了臺灣教育體系中的一大問題,閱讀量與閱讀深度並不匹配。

例如說,我們常常要求孩子要去看各式各樣經典的文章,例如《紅樓夢》,或是閱讀知名作家,如海明威,的作品,又或是更經典的「唐詩三百首」。孩子可能看得完些書沒錯,但他們「看進去」多少才是更該關心的。若只是讓他們一直看,而不學習其中的各種規則與細節,閱讀能力自然不會有多少提升。

因此大量閱讀固然重要,但閱讀的深度同樣不可忽視,僅僅靠數量的堆積,並不能保證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真正有效的閱讀應該是既有廣度又有深度的。透過系統性的閱讀訓練,我們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比他人更多的知識與理解,若能有效運用閱讀理解技巧,每讀一本書所吸收的資訊,可能相當於他人讀三本書的效果 。

閱讀理解與文學欣賞的結合

朱宥勳老師近期與臺灣吧合作開了一堂線上課程:「文學解剖術」,目的在幫助學生建立文學分析能力,進而提高「閱讀理解力」,使他們能夠掌握文學作品背後的邏輯。例如,在閱讀古典詩詞時,了解詩人的背景與創作動機,能夠更好地理解詩中的隱喻與象徵 。

例如在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敘述父親買橘子的過程看似冗長,實際上每個細節都在刻畫父親的辛勞與愛心。若忽略這些細節,便難以真正體會到文章所欲傳達的感情。

又或者是《世說新語.夙慧》中司馬紹兩次回答「長安與太陽哪個更遠」時,若忽略了兩次提問的場合這一細節,便難以理解為何司馬紹在第二次回答「太陽更近」,也不能理解「舉目不見長安」一句中,更深層的含意。

結論

掌握閱讀理解邏輯,是提升讀書效率的關鍵。不論是透過抓住故事與關鍵字的方法,還是結合廣度與深度的閱讀策略,這些技巧都能幫助我們在知識的海洋中游刃有餘。

完整影片在【大抓嗎】頻道:

【這個怎麼講】自己讀一本=別人讀三本?掌握「閱讀理解邏輯」使讀書效率 UP UP! ft.朱宥勳|大抓嗎-蕭宇辰 x 陳茻


➡影片連結

文章標籤

# 國中小閱讀# 閱讀能力# 閱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