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壓力大,但誰來關心老師的心理健康?
.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而教師則是這座基石的築造者。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中,教師不僅要面對繁重的教學任務,還要應對各種來自學生、家長和教育體系的壓力。因此,如何為教師提供適當的支持,以確保他們能夠在良好的心理狀態下進行教學,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在本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偏鄉師資的挑戰,以及小班制教學的優劣,這些議題不僅影響著教師的日常工作,也關乎學生的教育質量。
.
不只是學生,老師也需要輔導
.
本集節目中探討的第一個話題就是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隨著教育現場的挑戰不斷增加,教師所承受的壓力也愈加明顯。2020 年,教育部修訂了《教師法》,要求各級學校建立教師諮商輔導的支持體系,以協助教師面對日益增多的心理壓力。然而,真正願意走進輔導室尋求幫助的老師,其實多半已經處於無法承受的狀態。這種情況下,他們可能在教學壓力、與學生的互動,甚至與家長的親師溝通中,已經感到極大的困擾。
老師們往往有一種所謂的「自尊」,不願將自己最脆弱的部分展示給同事或外人。因此,對於個別諮商的需求在增長,這也凸顯了現場老師們對這項服務的迫切需求。然而,這並非只是因為個人心理問題,更多的壓力來源其實是來自於教學環境本身。比如說,擔任導師的老師,常常面對家長在非上班時間透過 Line 群組傳訊息的壓力。回應這些訊息不僅打擾了老師的私人時間,還可能讓家長產生過高的期望,導致老師不得不應對這種無止盡的需求。
此外,隨著 108 課綱的推行,許多老師面臨著需要不斷學習和適應新教學方法的壓力。這種教學方式的轉變,不僅需要老師額外花費時間進修,還可能讓他們感到力不從心。再加上老師們往往身兼多重角色,除了教學工作外,還需要照顧自己的家庭,例如育兒、照顧年邁的父母等等,這些責任都讓老師們如同蠟燭多頭燒,情緒和壓力也因此達到臨界點。
這些問題顯示,教師的心理健康不僅僅是個人的問題,更是整個教育環境和工作壓力的反映。教育部承諾增加心理諮商的預算,從600 萬提高到6000 萬元,這無疑是朝著正確方向邁進的一步,但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一個更加支持性的教育環境,來減輕教師的壓力,讓他們在身心健康的狀態下更好地教育學生。
.
偏鄉師資缺乏,是因為老師不夠嗎?
.
偏鄉缺乏老師,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現象。為了應對這個問題,2017年立法院通過了《偏鄉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其中引入了所謂的專聘教師制度,希望藉此解決偏鄉地區師資不足的困境。專聘教師制度的設計初衷是放寬聘任條件,使得沒有教師證的人也可以在偏鄉任教,然而,這項制度自通過以來卻沒有得到充分落實。
教育部希望以合格的正式教師為主要聘任目標,認為這才是長期解決問題的根本方式。然而,這也使得專聘教師制度被視為過渡性措施,並沒有獲得應有的重視與推動。實際上,偏鄉地區面臨的挑戰不僅僅是教師數量的不足,還包括如何吸引和留住優秀教師。即便有合格教師願意前來任教,但由於生活條件的差距和缺乏長期支持,許多教師在幾年內就會申請調離,導致學生們面臨教師不穩定的問題。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一些具體的解決方案正在推動,例如減少班級數量或實施混齡教學,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對教師人數的需求。然而,混齡教學對教師的能力要求極高,尤其是對那些缺乏相關經驗的專聘教師來說,更是難上加難。因此,許多師範大學開始開設混齡教學相關的課程,而國教署也提供了資源,協助小型學校發展混齡教學的系統。
在現場的觀察中,偏鄉學校的教師流動性確實非常高,即使是合格的正式教師,由於生活環境的差異和家庭因素,通常在數年後就會選擇離開。這種情況下,專聘教師制度的推動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它能夠提供更靈活的聘任方式,讓那些願意扎根偏鄉的教師有更多的支持與培訓機會。教育部強調合格教師的重要性無可厚非,但在偏鄉這樣特殊的環境中,如何真正培養在地教師,並讓他們長期留任,才是最為關鍵的。
偏鄉師資問題其實不僅是教育部門的責任,更應該納入整個社區的發展考量。隨著越來越多的青年返鄉創業,就業,偏鄉地區的發展也逐漸顯現出新的可能性。在這樣的背景下,學校的經營與教師的培養應該結合社區資源來思考,這樣才能真正找到適合當地孩子的最佳方案。
.
小班制教學的優與劣
.
美國紐約近期推行的小班制教育方案。這個計畫的核心是縮小班級規模,這在教育界一直被視為提升教學品質的重要手段。在臺灣,過去班級人數常常超過 40 人,但隨著教育改革,班級規模逐漸縮小,這使得老師能夠更加專注於個別學生,提升教育效果。然而,縮小班級規模的背後,卻隱藏著諸多挑戰和爭議。
在紐約,小班制計畫的推行引發了對預算的巨大擔憂。實施小班制意味著教育預算需要大幅增加,而紐約市目前已經面臨 400 億美元的預算缺口,這讓人不禁質疑,小班制的推行是否會排擠到其他教育資源,特別是針對那些學習表現不佳的學生或資優生的資源。
縮小班級規模的確可以讓老師更能關注到每一位學生,提供更即時的學習回饋,這對於學生的學習是有利的。然而,這也帶來了龐大的行政支出壓力,這使得小班制並非一個簡單的「越小越好」的選擇。研究顯示,班級過小反而可能導致學生之間的互動減少,喪失了班級本身作為一個小型社會的功能,對於孩子的全面成長不見得有利。
這也讓我們思考,縮小班級規模的確是一個提升教學品質的方向,但也不是唯一的解決方案。以雙導師制度為例,一些地區已經在嘗試每班配備兩名老師來共同管理,這不僅能保留一定的學生數量,讓同儕間的互動得以維持,同時也能提升教學的個別化水準。
.
.
本文章摘錄自:2023 / 10 / 10 錄製的《聊聊教育吧》節目
完整節目內容在【大抓嗎】頻道:
EP165【教育大小事】老師的心理健康誰來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