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的由來與老師角色的轉變

臺灣吧|大抓周學院

臺灣吧|大抓周學院

2024年1月3日 上午 10:45

教育議題

教師節這個節日,即使對沒當過老師的人而言,也一點都不陌生── 9 月 28 日(孔子的生日換算成陽曆),在這個日子,學生要對老師表達感謝──畢竟每個人至少都當過學生嘛!但是,參與教師節慶祝活動、接收來自學生或家長的祝福是什麼感覺?9 月 28 日到底是不是個慶祝教師節的好日子?以及教師節對老師、對教育到底有什麼意義?這些事,或許只有當過老師的人,體會才最深刻。

教師節是否應該訂在孔子生日?

比起「教師節應不應該訂在孔子的生日」,許多老師更在意的,是教師節訂在九月,也就是開學第一個月這件事。

教師節的日期雖然原本訂在孔子的生日,但回想我們經歷過的教師節,似乎沒有特意強化「孔子」的教育理念、建樹,近年來,即使是較為傳統和正式的慶祝活動,也很少直接與孔子有關。這或許是因為孔子對華人社會的影響已經被文化內化,其本質的教育觀念,如「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等仍在現代教育中實踐,不管拿現代哪些教育理論去驗證,都沒有落伍的問題。然而,孔子大部分的語錄思想是否還貼合現代臺灣的教育觀念,以及連帶地,以他的生日為教師節的紀念來源是否合適,的確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不過,比起「教師節應不應該訂在孔子的生日」,許多老師更在意的,是教師節訂在九月,也就是開學第一個月這件事。

「開學第一個月很忙,老師跟學生也還不熟,尤其是剛升上國/高中的學生,根本什麼老師都不認識!」在國中任教的臺灣吧教育夥伴——懿心深有體會,曾經目睹七年級學生被迫寫卡片給才認識不到一個月的老師,當下學生們真的覺得很尷尬。幸好,學校後來貼心地准許七年級學生寫給各自的小學老師,甚至還幫忙寄送這些卡片,這也不失為一個好的解套方法。不然的話,「如果要讓學生感謝老師,在學年快結束的五六月,會比較有實質意義。」懿心建議。

別逼孩子了,敬師活動反映教育理念?

隨著我們對教育的看法不斷更新,教學模式也逐漸以學生為本位,教師節慶祝的執行方式,也會被檢討是否跟現今教育理念相牴觸?

學校常常舉辦多種敬師活動,然而大部分都偏向正式和官方,像是由學務處送花給老師、規定學生寫卡片,甚至有所謂「遵循古禮」,如奉茶儀式等。這些活動背後蘊含「尊師重道」的觀念。然而,近年來,教師節整體的的傳統和隆重感逐漸淡化。這個節日不再只著重表現老師崇高的地位,而是讓學生更能抒發對老師的真實情感或是從中學習。

例如,臺灣吧夥伴懿心所任教的學校,曾經蒐集學生想對老師說的話,並在教師節當天透過廣播的形式分享出來。這項活動「並未強制規定」學生參加,因此最後蒐集到的,大多是學生們的真心話。此外,學校圖書館也曾結合閱讀課和教師節,讓學生自選想推薦給某位老師的書籍,將書的內容畫成明信片,送給老師同時推薦書籍。對懿心本人而言,學生私下傳達的祝福和感謝更讓她覺得感動,她並不介意這些情感是不是在「教師節」當天傳達,更期待在未來的日子,甚至畢業多年後,這份情感仍能持續流動。

(圖片由stockkingFreepik上提供)

最初版本的教師節,老師放假一日!

1930 年最初的教師節是設立在6/6,節日運動目標為
1. 改善教師待遇 
2. 保障教師地位 
3. 增進教師修養

除了表達對老師的感謝以及紀念孔子之外,教師節還有其它的存在目的嗎?實際上,這取決於所討論的是哪一個「版本」的教師節!中華民國最早的教師節1930 年由邰爽秋等教育家首次提出,訂於 6 月 6 號,節日運動目標為:(一)改善教師待遇,(二)保障教師地位,(三)增進教師修養。這個版本的教師節是為了呼籲解決當時所觀察到的教育困境而誕生;而當時政府有抗衡、打壓這股聲浪之意,才改訂農曆 8 月 27 日(即孔子生日)為教師節,後來換算成陽曆 9 月 28 日。

以 1930 年版的教師節來說,當時的教師待遇的確非常差,所以才會想要設立一個以保障權益為主要目的的節日。但目前老師的權益和地位算不錯,因此節日也比較不會以爭取權益為導向。

➡點我去看看:九月二十八日如何變成了教師節?

學習型態的轉變:「新型態老師」的角色定義是什麼?

老師不再需要被要求成為什麼都懂、什麼都會的「講述型老師」,而是更著重在引導成長、給予刺激,當個「教練」或「解惑型老師」。

在現在的教育環境中,「學校老師」的特殊性何在?面對更豐富的學習管道,現在的學校老師又應該如何重新定義、定位自己的角色呢?

相較於傳統教育,學生學習場域只有學校,現在的學習管道非常多元,學生可以從線上、線下的不同系統汲取知識,教育所能發生的方式已然改變;因此,我們對於「學校老師」所扮演的角色也有了不同的期待,而「教師節」是否還是個主要獻給學校老師的節日,更多了些討論空間。

即使知識來源更豐富了,「學校老師」還是獨特的存在,因為國家規定義務教育,人一輩子總有九年的時間會在學校啊!尤其是在偏鄉、資源稀少的地區,體制內的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更是特別深刻;除了知識提供者以外,老師很可能還要肩負陪伴者的責任。

(圖片由rawpixel.com在 Freepik上提供)

不過,數位學習正在改變教育領域,提供了開放式學習環境,大大減少在教室學習時間,讓學生可以從家裡或其它外部環境學習。老師不再需要被要求成為什麼都懂、什麼都會的「講述型老師」,而是更著重在引導成長、給予刺激,當個「教練」或「解惑型老師」。

現今教育整體環境對於「好老師」的想像,仍然特別偏重「講述型老師」這種樣態,將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用同一套標準去衡量。但實際上,每個人都有自己可以扮演的角色,所以我們對於教師專業的想像要更加多元,也要讓教育工作者探索更多不同種的道路方向。眾所周知的 Teach For Taiwan 培訓的老師們,就被鼓勵除了教書以外,也應擾動環境、促進社區改變,才更能推動整體教育環境的進步。

➡點我去看看:教師必讀:如何克服重複授課帶來的疲勞?

最後,祝各位新世代的教師,教師節快樂!

(圖片由 Freepik 提供)

想了解更多教育新知?

💙來聽聽聊聊教育吧

💙加入《聊聊教育吧》臉書社群

➡點我去看看:暑假不只滑手機!善用網路自學資源的 4 大實用建議

➡點我去看看:社群媒體影響孩子成長?看看各國怎麼做!

文章標籤

# 教師# 數位學習# 教育# 教師增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