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理解怎麼練?掌握階段成長、識別問題,才能有效提升閱讀力!
閱讀理解是學習各科的關鍵能力,本文大抓周學院將帶你掌握閱讀理解發展階段,認識不同年齡的理解特徵,並辨識閱讀理解能力差的常見表現,搭配實用的閱讀理解策略與方法,幫助孩子有效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一、閱讀理解不只是看懂文章?一起認識閱讀理解是什麼!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驗:孩子明明說自己「看得懂文章」,卻在考試時常常選錯答案、無法抓到重點,甚至連選項關鍵句都找不出來?其實,問題不一定出在粗心,而是在於閱讀理解能力不足。
根據教育部的定義,閱讀理解是指閱讀誘發讀者積極主動的思考,覺察自己的理解狀態,進而使自己與文本有適當的互動,建立有意義的理解。
簡單來說,閱讀理解是一種深層的思考過程。孩子在閱讀時,不只要看得懂字面意思,更要理解內容背後的邏輯與情感。例如:作者為什麼這樣寫?他想告訴我們什麼?這些內容與我的生活經驗有什麼關聯?當孩子具備這些能力,就能正確回答問題、延伸思考,甚至提出自己的觀點。
二、閱讀理解發展階段:依年齡分階與理解層次掌握孩子的閱讀力
(一)國小閱讀理解是如何養成的?了解閱讀能力的 6 階段成長歷程
美國哈佛大學的閱讀心理學家 Jeanne Chall 所提出的閱讀發展階段理論,是閱讀教育領域非常具代表性的理論之一。她將閱讀發展分為 6 個階段,從幼兒期到成人期,逐步建構閱讀理解與批判思考能力。

第 0 階段:前閱讀期
「前閱讀期」發生在孩子約 0 至 6 歲之間。這個階段的孩子雖然還不完全識字,但已透過大量的語言輸入與圖像認知,開始接觸語言與閱讀的世界。他們會模仿大人閱讀的樣子,對圖畫書、故事書產生興趣,並開始意識到語言是有節奏與結構的。
這時候,家長可以透過親子共讀、說故事、唸兒歌、遊戲等方式,引導孩子理解文字與語言之間的連結,為未來識字奠定基礎。
第 1 階段:識字期
到 6 至 7 歲的「識字期」時,孩子會開始學習注音、基本的語音規則,能夠初步認字、讀句子。此階段的重點是「解碼能力」,也就是如何把文字轉化為語音,並理解字詞的意義。這時期系統性的識字教學非常重要,同時也要搭配大量的圖文並茂的書籍,讓孩子在閱讀中累積字彙、理解句型,並建立閱讀的信心與習慣。
第 2 階段:流暢期
當孩子進入約 7 至 9 歲的「流暢期」,閱讀會變得更自動化,解碼不再困難,因此他們的注意力可以轉向理解句意、段落結構與故事邏輯。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能夠流暢朗讀、理解故事情節、預測內容,並進一步嘗試簡單的複述與回應。
爸爸媽媽們可以嘗試提供多樣化、難度適中的讀物,並鼓勵孩子練習口語表達與簡單寫作;也可以透過閱讀日記、分角色朗讀等活動,進一步提升理解力與閱讀興趣。
第 3 階段:閱讀新知期
第 3 階段是「閱讀新知期」,大約發生在 9 至 12 歲,這是孩子從「為了學會閱讀」轉向「用閱讀來學習」的重要轉折期。此階段孩子會開始接觸說明文、科普書、報導文等非故事類型的文本,並需要透過閱讀來吸收、整理與運用知識。
這時的閱讀不再只是單向理解,而是伴隨著摘要、筆記、查資料等技能的整合。爸爸媽媽們可以在這個階段引導孩子使用 KWL 表、六何法、心智圖等閱讀策略,協助孩子更有系統地吸收與統整資訊,也為跨學科學習做好準備。
第 4 階段:多觀點期
「多觀點期」通常在青少年階段出現,孩子開始具備批判與辯證的能力,能從不同角度看待文本與議題。他們不再單純接受作者的說法,而是學會比較、分析與質疑。例如,在閱讀歷史、文學或社會議題時,能分辨事實與意見,思考不同角色的立場與動機。
這個階段的學習重點是訓練批判思維與論述能力,爸爸媽媽們可以透過文本比較、辯論練習等方式,鼓勵孩子提出自己的觀點、回應不同聲音,深化思考層次。
第 5 階段:建構和重建期
第 5 階段是「建構和重建期」,屬於成熟讀者的階段,常見於高中後期到成人期。此時的讀者已能整合多元文本與觀點,建構出個人的知識體系,甚至能批判現有觀點、提出創新見解。
閱讀理解不是天生就會,方法對了,理解力才能真正進步!
(二)掌握閱讀深度!閱讀理解的 4 大層次解析
閱讀理解並不只是「看得懂文字」而已,而是包含不同層次的理解與思考。根據 國際教育評估協會 IEA 所進行的「促進國際閱讀素養調查(PIRLS)」,閱讀理解可分為 4 個層次,每一層代表不同的認知深度,也對應著孩子逐步發展的理解能力。
層次 1:直接提取資訊
這是最基礎的理解層次,孩子需從文章中找出明確呈現的資訊,例如人物、地點、事件順序等。這類問題答案通常就寫在文本中,不需要解釋或推論。例如「主角叫什麼名字?」、「這段故事發生在哪裡?」等。
✅ 練習方式:引導孩子學習畫重點、圈關鍵字,也可以練習從文章中找出「誰、何時、哪裡、做了什麼」等基本元素。
層次 2:簡單推論
孩子需要根據文章中的線索進行簡單的推測與解釋,也就是從「文字沒明說的地方」讀出意思。例如理解角色的情緒、原因或預測接下來的情節。
✅ 練習方式:透過問答討論、角色扮演或情境模擬,引導孩子練習「根據線索推想」,並說明自己的理由。
層次 3:詮釋與整合資訊
這個層次需要孩子將文章中的多個資訊點整合起來,理解作者的重點與寫作目的。孩子需要具備歸納能力,才能抓住段落大意、主旨與文章邏輯。
✅ 練習方式:可以讓孩子練習做摘要、畫心智圖、寫閱讀筆記,幫助他們建立條理清晰的理解結構。
層次 4:評估與批判文本
這是最高層次的理解,孩子不僅要能理解文章,還要能對其進行評價與批判。他們會開始質疑作者的觀點、比較不同立場,並發展出個人見解。
✅ 練習方式:透過討論、辯論、讀後心得寫作,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與理由,並學習尊重他人觀點。
三、閱讀理解能力差的表現有哪些?這些細節家長千萬別忽略!
當孩子出現閱讀理解困難的狀況時,往往不會立刻表現在「是否看得懂字」上,而是透過許多看似無關的小狀況逐漸浮現。以下整理出閱讀能力薄弱的行為特徵,讓爸爸媽媽可以從這些線索中及早觀察、協助引導,幫助孩子在學習路上走得更穩。
- 容易漏抓重點:閱讀時無法掌握關鍵資訊,常聚焦在細節,卻忽略整體內容主旨。
- 題目看完卻不知道要答什麼:無法理解題意,容易答非所問,常說「不知道怎麼寫」。
- 寫作缺乏組織,說話跳躍無邏輯:無法有條理地表達想法,文章或口語表達常前後不連貫、讓人聽不懂。
- 複述能力弱、事件理解片段化:聽完或看完一段內容後,只記得零碎片段,無法清楚重述事件經過。
- 看完說明文字後仍不懂怎麼做:即使步驟寫得清楚,仍無法理解操作流程或指令內容。
- 無法理解言語中的暗示或語氣變化:對言外之意、反話、情緒語氣等感受不敏銳,容易誤解對話意圖。
- 書寫速度慢且錯字頻繁:對語文結構掌握不良,影響書寫正確性與速度。
- 閱讀速度慢、結巴明顯:需要花很多時間解讀文字,導致流暢度低、影響理解。
- 無法理解抽象概念:對比喻、象徵、推論等高層次思考困難,僅能理解字面意思。
孩子讀了很多文章卻成效有限?大抓周學院讓閱讀從被動吸收變成主動理解!
四、讓孩子讀完能說出重點!掌握 6 招實用的閱讀理解策略
如果你發現孩子明明把文章讀完,卻說不出內容重點,甚至只回一句「我不知道」,那可能不是他不認真,而是缺乏有效的閱讀理解策略。以下整理了 6 招簡單實用的閱讀理解策略,幫助各位爸爸媽媽在日常陪讀時,就能一步步引導孩子從「看懂」到「讀懂」。
(一)ORID 焦點討論法
ORID 是一種由 4 個階段構成的思考與討論架構,分別是「O:客觀」(Objective)、「R:反應」(Reflective)、「I:詮釋」(Interpretive)、「D:決策」(Decisional)。在閱讀後,爸爸媽媽可以透過這 4 個題目引導孩子思考、理解:
- O(看到了什麼?):引導孩子回顧文章中的事實、數據、角色等具體內容。
- R(感覺如何?):讓孩子分享閱讀後的情緒或聯想到的經驗。
- I(這段話代表什麼?):協助孩子深入理解作者的用意與隱含訊息。
- D(你從故事裡學到什麼?):鼓勵孩子思考這篇文章對自己有什麼啟發,或可以怎麼運用。
這種方法不僅可以幫助孩子釐清內容、強化理解,也能建立完整的思考架構,幫助孩子有層次地表達自己。
(二)六何法(5W1H 法)
六何法即是 Who、What、When、Where、Why 和 How 的總稱,適合幫助孩子釐清文章的基本要素,例如讀完一則故事後,可以試著問孩子:
- 這個故事的主角是誰?(Who)
- 發生了什麼事?(What)
- 事情發生的時間與地點是?(When & Where)
- 為什麼會發生這件事?(Why)
- 事情是怎麼發生的?或結果是什麼?(How)
透過這樣的提問,孩子能更有邏輯地理解與整理內容,有助於孩子建立完整的情節脈絡,也能應用於寫作與口語表達上。
(三)KWLQ 法
KWLQ 是一種學習前、中、後的引導工具,有助於啟動孩子的思考與閱讀動機,主要分為以下 4 步驟:
- K(Know)我已經知道什麼?:閱讀前先讓孩子說說自己對主題的認識,喚起背景知識。
- W(Want to know)我想知道什麼?:引發孩子對文章的好奇心,帶著問題去閱讀。
- L(Learned)我學到了什麼?:閱讀後回顧所學,加強記憶與理解。
- Q(Questions)我還有什麼問題?:鼓勵孩子主動提問,提升延伸思考能力。
(四)4 層次提問法
前文提到的閱讀 4 層次不只能拿來評估孩子的能力,也能轉化為具體提問引導孩子思考,例如爸爸媽媽們可以在閱讀後試著問問孩子:
- 直接提取資訊:「主角是誰?」、「故事發生在哪裡?」、「這段提到了哪些事情?」
- 簡單推論:「主角為什麼這樣做?」、「這句話是在暗示什麼?」、「你覺得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 詮釋與整合資訊:「這篇文章主要想告訴我們什麼?」、「你覺得作者的觀點是什麼?」、「這段文字和前面的內容有什麼關聯?」
- 評估與批判文本:「你同意作者的想法嗎?為什麼?」、「如果你是主角,你會怎麼做?」、「你覺得這種寫法有沒有說服力?」
透過這 4 層次的提問,不僅能讓孩子理解內容,更能進一步練習推理、組織思考與表達觀點,是強化閱讀理解的實用利器。建議爸爸媽媽們可依孩子的程度,靈活搭配提問,循序漸進地打好閱讀基礎,也能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五)圖像化閱讀
圖像化閱讀指的是把閱讀內容轉化成圖表、心智圖、時間軸或插圖等形式,幫助孩子視覺化資訊,提升記憶與理解力。例如:
- 用心智圖整理段落大意
- 畫出故事發展的時間線
- 為文章繪製角色關係圖或事件流程圖
這種方式特別適合喜愛視覺型學習的孩子,也能幫助抽象概念具體化,讓理解更清晰。
(六)閱讀素材多元、生活化
除了課本、教科書,建議還可以多選擇貼近孩子生活經驗的閱讀素材,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興趣。例如使用新聞報導、繪本、食譜、漫畫或日常對話等作為閱讀內容,讓孩子在自然情境中練習理解文字與訊息。
此外,也可以搭配影音、互動遊戲或角色扮演等活動,讓閱讀變得更有趣、更多元,有助於培養孩子主動閱讀的習慣。
五、如何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大抓周學院陪孩子把閱讀變有趣!
很多家長會發現,孩子雖然會閱讀,卻常常「讀不懂」文章在說什麼,甚至在面對課堂閱讀題目時答非所問、寫作沒頭沒尾,或是只記得故事細節卻說不出整體重點。其實,閱讀理解是一種需要循序漸進培養的能力,絕不是光靠「多看書」就能自然提升的。
大抓周學院深知閱讀教育的挑戰與重要性,因此設計了系統化的閱讀課程,結合知名師資與趣味內容,幫助孩子從「會看字」進階到「能理解」,甚至「能表達」自己的想法,讓孩子開始覺得閱讀是件快樂的事!
以下是我們特別推薦的兩門課程,針對不同年齡層與需求,提供最適合的訓練與引導:
👉 課程 1:文學解剖術:看手法、懂結構,理解力升級!
🔹 文學系統|從文學的分類與核心概念出發,幫助孩子建立整體架構,讀懂課文不再零散無章。
🔹 閱讀工具|教孩子如何運用分析工具,如結構拆解、主題提取等技巧,理解不再憑感覺,而有方法可循。
🔹 動手實作|透過練習段落順序、詳略判讀,讓孩子從「看熱鬧」變成「看門道」。
🔹 會考實戰|選用課本選文與歷屆試題,教孩子如何從熟悉文本中讀出更深的訊息,為大考做最有效的準備。
🔹 建立品味|引導學生欣賞散文、小說與新詩,從「應考」走向「享受」,讓閱讀成為日常的樂趣。
📌 適合對象:5 年級到 9 年級。
👉 課程 2:6G 高效讀寫術:扎實打下讀寫基礎
🔹 掌握閱讀技巧|帶領孩子深入理解論說文、說明文、抒情文、記敘文等四大主力文體,掌握各類文本的閱讀重點與邏輯結構,大幅提升閱讀效率與理解力。
🔹 精準寫作技巧|訓練孩子如何從閱讀中抓重點、做摘要,並進一步組織個人想法,寫出有條理、有立場的觀點,讓寫作不再無從下筆。
🔹 學會推導思考|即使遇到不熟悉的詞彙、複雜句子,也能透過語境與結構推導理解,強化語感與解讀力,提升閱讀信心與自主學習能力。
🔹 掌握邏輯思辨|不只是讀懂,更要讀出想法。透過提問與討論,引導孩子辨析文章立場,找到撰寫心得與評論的切點,解決「看完無感」的學習瓶頸。
📌 適合對象:5 年級到 9 年級。
透過這兩門課程,孩子不只會變得更會讀,更會「想」與「說」,也能在學習中培養成就感與自信心。讓閱讀不再是壓力,而是一件快樂的事,而這正是大抓周學院最想帶給孩子的學習體驗!